聆听建港故事 感悟建港精神
1982年2月17日,石臼港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在既无大中城市依托,又无老港依靠的困难条件下,港口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勤俭建港。今晚十点夜话,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1984年8月28日,《大众日报》在“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专栏,以《“龙”跃黄海——寄自石臼港的报告》为题,报道了建港时期的动人故事。
(一)
一九八二年春天,在北京,交通部的招待所里,明亮的灯光彻夜不熄,几十名港口工程师们济济一堂,围绕石臼港沉箱预制、储运和下水问题,分析比较着种种设计方案。如果用当时国内常用的在陆上预制, 然后通过滑道下水的办法,工期要拖两年,投资要增加近亿元。如果采取国外较先进的在浮坞上做沉箱,做一个安一个的办法,耗资巨大,且速度缓慢。
他们经过集思广益,一个大胆的设想萌生了:在岸上浇筑沉箱,然后再把它们牵引到浮船坞上拖到海里,贮存在平坦的海底,待安装时,再让它浮上来,拖运到基床上沉水就位。这在国内外是首创。有些人为此担心,怕搞不成反误了时间。为了实现这个方案,航务二处技术科几间简陋的平房里,工程技术人员们翻阅了上百本资料,画了上千张草图,计算了上万个数据,1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终于,一个预制、牵引、拖运沉箱出坞下水的完整施工方案形成了!
1982年12月29日上午,沉箱终于要下水了。交通部部长亲自督阵,日本客人兴致勃勃在旁观光。沉箱出坞下水的命令一下达,两根80毫米粗的钢绳随着绞车的启动缓缓拉直,山峰似的千吨沉箱平稳地通过钢辊,通过钢轨分厘不差地走上了浮坞。
为了这一天,科技人员们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航务四处主任工程师顾国良,上海人。1983年春节前夕,正在他突击编制石臼港咽喉工程翻车机房的施工方案时,常年患病的七旬老母多次来信央求儿子回家团聚。顾国良重任在肩,离不开工地!于是他给母亲寄去了一盘录音带,录音带里装着他对母亲的怀念、祝福,让它陪伴着母亲度过除夕之夜。
(二)
在征服石臼这片海洋中,许多普通的工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周学诚是航务二处的起重工,荣获部级劳动模范称号,幸福地受到刘少奇同志的接见。起重工这个职业,需要耳聪目明,眼疾手快,可是当年在湛江港,一块铁屑夺去了周学诚的右眼,摘除眼球后听力也衰退了。
当时,他凭着一只左眼带领着一班青年起重工,担负了石臼港全部的海上工程安装任务。千吨圆柱形沉箱,被他们驾驶着在大海里灵活沉降、起浮、飘移、就位;一榀长84米、重450吨的钢桥,被准确无误地架在桥墩上。
1983年夏季的一个夜晚,海里浪高流急。当拖轮把沉箱拖运到存放地点后,固定沉箱的一条钢缆刚系好,沉箱正准备放水落位,突然,一个巨大的回流冲击而来,“叭”的一声拧断了固定在落位沉箱上的一条50毫米粗的钢缆绳,失去平衡的沉箱在急流与旋涡中剧烈抖动、弹跳,站在沉箱顶上的十几名工人惊呆了。“沉着”!周师傅大喊一声,左眼瞄了一下整个场景,借助助听器倾听了一下狂暴的海涛,当机立断地命令:“放缆”!然后,他拼力扳动放水闸,迫使沉箱放水落位,避免了一场箱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由于失明的右眼更换假眼球的期限已过,周学诚的眼睛常常发炎。1983年,他到天津参加一航局职代会,领导让他趁机到北京换眼球。他到了北京一家医院,一听要耽误半个月的功夫,便马上离开医院,买上车票赶回了石臼港。
一位副工长家在农村,秋收时回家迟了,连绵的秋雨泡烂了他家的几千斤地瓜干。他喝了点酒赤红着脸,难过得直嚷:“我的地瓜干啊!”可是他没有为此迟到,他冒雨赶到了工地。
来自天津的机运队一班长、共产党员顾冬福说,能参加重点工程建设是幸福的,因为这是在为二十一世纪奠基,到那时,祖国富强了,也有他们一份贡献。因此,他在运土石方中,每天都是开车压头辙,全班平均每人跑200多公里,每人拉土65车以上,被指挥部评为多拉快跑的小老虎班。
(三)
“一九八五年开港,这是总理对外宣布的,咱们无权在全世界面前给中国人民丢脸!”建港指挥部总指挥、交通部基建局局长刘济舟以这种信念勉励自己,鼓舞筑港队伍的斗志。
58岁的刘济舟,解放前夕毕业于天津工商学院港口专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忘记自己已年近花甲,卷起铺盖,从北京风尘扑扑来到石臼港工地。作为一个总指挥,最重要的是抓工程质量和保证工期。石臼港是座朝南的耳型开敞式码头,外海没有人工防护堤和天然屏障。夏秋之际,海洋里只要刮起东南风,船舶在波峰之间就会上下起伏,根本无法按照精确到厘米或毫米的设计要求去作业,海上最佳作业时间只有一百二十天。水工工程是关系整个工期的关键,刘济舟一进港就紧紧抓住这个环节不放。他不但在办公室里调度指挥,更多的时间还是身穿工作服,头戴防护帽到施工第一线去,实施现场指挥,职工们都亲切地说:“总指挥和我们风雨同舟!”炸礁队在海上爆破时正是夏季,常常因涌浪大卡钻杆、打偏位,他登上船舶和职工们一起抱钻杆,指导职工们抢时机争主动。船队也因风浪干扰不能全力发挥应有效益,他爬上起重船几十米的起重臂上伸手揽风,探索下海作业经验。他患有关节炎,登高下水常使他两腿僵直。
在石臼港工地上,人们经常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同志。他是建港指挥部副指挥蒋茂林。1982年2月,石臼港工地开工的炮声一响,蒋茂林就承担起了组织地方配合主力军施工的重任。当初,不少群众对建港的意义并非全理解,他们曾为征地搬迁犹豫过。蒋茂林来到石臼镇,来到搬迁单位,走访群众,动员群众,很快征完了4100多亩地,1000多亩海带田和捕鱼行地,22个单位的4万多平方米的建筑,数百万吨的物资,仅仅用了3个月就拆迁一净。接着,蒋茂林会同日照县领导一道攀丝山,下渔船,组织群众放下锄头当石匠,放下渔网上工地,一时间,石臼大地陆上车轮滚滚,海上千船竞发,砂子、砖瓦、石块源源不断运到建港工地。看到东奔西忙的蒋茂林,人们禁不住赞叹:他就像当年的民运部长!
1985年10月19日,石臼港码头上披红挂彩,锣鼓喧天。 “红旗121号” 稳稳地靠上了深水泊位码头——这是石臼港建成后迎来的第一艘巨轮。
石臼港建成后,许多建设者都离开了日照,但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勤俭建港”的精神,早已融进日照港人的血脉中,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