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港协研字第002号
交通运输部科教司:
贵司《关于推荐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的通知》(科教科发函[2008]335号)收悉。根据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中国港口协会科学技术奖” 2007和2008年度评审工作情况,经研究,特 将“真空预压加固大面积超软弱地基及其对周边环境影响与防护技术研究”、“新型遮帘式地连墙板桩码头实验关键技术研究”、“一种集装箱自动化堆场及堆场装卸工艺”等三个项目推荐为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候选项目。
特此报告
附件:推荐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简介
中国港口协会
2009年1月7日
抄报机关: 交通运输部水运司、人劳司
协会内发送:常务副理事长、正副秘书长、办公室、
港口研究中心、科技委
附件
推荐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简介(共三项)
1、项目名称:真空预压加固大面积超软弱地基及其对周边环境影响与防护技术研究
项目来源:企业自主开发
主要完成单位: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人: 董志良 张功新 蔡南树 莫海鸿 王永平
李 军 柯朝晖 朱继伟 张 峰 邱青长
胡继业 陈伟东 黄锦雄 陈才辉 臧少慧
成果简介:围海造陆是我国沿海地区缓解人多地少及土地资源不足以满足发展需要等矛盾的重要途径,水力吹填形成的大面积超软弱地基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加固处理。项目组研究以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无需堆载材料,可以在短期内一次性加固,该研究成果于2004年始在广州港南沙港区和配套物流园区等工程中广泛应用,效果良好,相比堆载预压,可降低成本18%。
项目组还开展了特殊条件下真空预压边界密封技术研究,开展了真空预压加固大面积超软弱地基对周边地质环境影响的研究,探讨真空预压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及其评价,采取不同防护措施的防护效果。该研究的最大功效是降低了造价、优化了施工技术与设计、保护了影响区内建筑物的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我国沿海砂石料资源日益紧缺的前提下,该项研究为我国吹填陆域大面积软地基处理指出了方向。
该项目通过中国港口协会组织专家鉴定(专家组成员中有一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认为:项目组在真空预压技术上有了新的发展和理论上的深化。该项应用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真空预压测试技术、正负压固结理论、真空预压对周边环境影响及防护措施研究等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获奖情况:该项目获得2008年度中国港口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项目名称:新型遮帘式地连墙板桩码头实验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来源:企业自主开发
主要完成人:蔡正银 刘永绣 董文才 李景林 王成环
朱吉全 焦志斌 吴荔丹 于 泳 徐光明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唐山港口投资有限公司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遮帘式地连墙板桩码头是我国首创的新型结构型式,在国内外应用尚属首次,工程设计没有技术规范,至今尚没有成熟的计算方法,主要设计参数借助于土工离心模型试验,为京唐港10万吨级遮帘式地连墙板桩码头工程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研究采用大型土工离心模型试验与现场原型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码头的变形与内力、拉杆力,以及土压力分布与变化规律等,首次实现了离心模型试验的定量化,在原型观测中解决了土压力的现场测试难题。
板桩码头深水化是当前码头建设待解决的难题。传统地连墙板桩码头结构,其板桩断面难以满足深水码头急剧增大的弯矩对强度的要求。新型遮帘式地连墙板桩码头结构的机理是利用遮帘桩来减小作用于地下连续墙上的土压力,从而减小地下连续墙上弯矩。使板桩码头深水化成为可能。
该项目于2006年始在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广泛应用,截至目前,唐山港已建成地连墙板桩结构码头泊位28个,岸线总长度6923.7米,在建泊位岸线长度4304米,地连墙结构码头吨级从1.5万吨逐步发展到10万吨级。大吨级泊位的建成为唐山港2008年成为亿吨大港做出了贡献。
该项目通过中国港口协会组织专家鉴定(专家组成员中有二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认为该项研究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离心模型试验技术在港工技术中的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获奖情况:该项目获得2007年度中国港口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项目名称:一种集装箱自动化堆场及堆场装卸工艺
项目来源:企业自主开发
主要完成人:包起帆薄海虎 田洪 姚振强 陈斌
费国 葛中雄 林春蔚 范莉青 谢云
夏剑 赖颖彦 杜正春 曹镓 王超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交通大学
项目简介:根据上海港口环境,研究开发集装箱自动化堆场,以提高生产效率、作业准确率、堆场利用率和员工作业安全性。在作业模式、装卸装备、控制系统、生产信息管理等方面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港口集装箱的高效自动化装卸、堆放与智能管理。
本装卸系统采用新型全自动化高、低架轨道龙门吊和缓冲平台相结合的接力式装卸系统,该种接力式装卸工艺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 装卸集卡与堆存箱分别由DRMG和CRMG通过地面缓冲区进行中转接力完成;堆区集装箱排列方向和集卡方向一致,并将垂直作业和水平作业分开;实现 “多次装卸,一次集拼”,显著提高了作业效率;
2) 集卡不进入堆区,在堆区两端完成装卸,在自动化的作业过程中确保了司机的安全;
3) 通过地面固定式集装箱缓冲平台,解决了进出箱装卸能力不平衡的难题,同时其导板结构保证了集装箱的快速落位,有助于规范进出箱区集装箱的位置,提高了DRMG提取箱的作业效率。
4) CRMG专门用来装卸集卡,易于实现防摇和定位;使集卡快速装卸,显著缩短集卡的逗留时间。
5)创新设计了独立运行的双小车DRMG,配上两套吊具,可以一次起吊二个40英尺或4个20英尺集装箱;并具有冗余功能。
2006年3月,中国第一个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在上海外高桥二期码头建成,具备"堆8过9"堆高能力。3月15日投入工业性试生产;2006年4月23日正式生产运行,至08年底共完成372310标准箱的工作任务。
2006年9月,项目成功产业化之后,ZPMC目前已进一步成功开发了系列产品,能满足不同港口用户的要求和各种规格形式。截止至2008年1月,上海振华港机公司在一年多时间内已获得了全自动化轨道式龙门集装箱起重机订单149台,分别为台北港40台、韩国韩进42台、韩国现代36台、韩国釜山新港31台,合计创汇 27790万美元(约20亿元人民币),新增利税5.66亿元人民币。同时获得的意向性订单有西班牙巴塞罗那港空箱自动化堆场的系统设计和全自动化轨道式龙门集装箱起重机60台;以及西班牙巴伦西亚空箱自动化堆场的系统设计及购买整套自动化装备,包括全自动化轨道式龙门集装箱起重机8台,自动化行车2台,自动化平板小车4台,预计合同金额将达1748.75万欧元(约1.75亿人民币)。
获奖情况:该项目获得2007年度中国港口科技进步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