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2007年亚太港口峰会隆重召开,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港口界的代表、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欢聚在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上海,共同围绕在新形势下亚太地区港口行业发展与合作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这必将对亚太地区港口前景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值此港口峰会之际,我代表交通部水运司,向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当今世界,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交往与联系日趋频繁,资本、技术、人才、资源及产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进行配置和流动,进一步促进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新布局,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和结构变化,为港口带来了巨大的运输需求,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世界范围内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供应与需求产业链的形成,要求港口提供现代化高水平的物流服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推动了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组织和管理理念的革命性变化,随着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国际运输网络日臻完善,现代物流服务被广泛采用,港口作为综合运输的枢纽和现代物流的重要节点,其功能和地位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各国的交流与交往不断加深,对外贸易迅速扩大,促进了中国港口业的快速发展。到2006 年底,中国共拥有生产性泊位3.5万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200多个。沿海拥有生产性泊位451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978个。2006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5.7亿吨,拥有13个亿吨大港,集装箱吞吐量9361万标准箱,连续四年保持世界第一;与2000年相比,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达到26%。2007年1--9月份,中国港口生产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9.0亿吨,同比增长15.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211.3万TEU,同比增长22.7%,在今年11月,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突破1亿标箱,标志着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将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展望未来,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港口将欣逢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面临新的挑战。
在发展机遇方面。
第一,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时期,为港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跨区域、洲际间的区域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合作的空间不断扩大,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了资本的相互渗透,深化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国际分工,进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必将促进中国港口的外贸货量持续增长,为港口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第二,中国经济在未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为港口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首次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因此,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港口,它的发展不仅继续体现在量的方面不断扩大规模,而且在质的方面也将促使港口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科学,功能更加完善,节能环保特征更加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
第三,中国政府制定并批准了港口发展规划,为港口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交通运输要合理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发展水路运输,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国政府先后批准了《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渤海湾三个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交通部李盛霖部长在2007年7月水运工作会上也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建设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竞争有序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5个港口群,形成煤炭、石油、铁矿石、集装箱等8个运输系统的布局。沿海港口新增吞吐能力80%以上,适应度接近1∶1。主要港口进出港航道基本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要求。继续完善港口集疏运设施,加快内河集疏运通道建设,实现高速公路与沿海集装箱干线港主体港区的零距离衔接。积极推进上海、天津、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海运融资、保险、交易、咨询等现代海运服务业。大力发展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的公用码头,加大老码头更新改造力度,加快物流园区、保税港区、临港工业区的港口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港口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拓展港口物流服务功能。国家为港口的建设与发展制定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各级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扎实、有效地推进实施,我国港口行业的发展将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四、中国政府致力于口岸环境的改善,为港口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条件。设立保税港区,是海关根据我国国情实际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海关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适应跨国公司运作和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监管体制创新,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目前我国政策最优、功能最强、层次最高、手续最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我国首个保税港区——规划面积8.14平方公里的上海洋山保税港区;2006年8月,国务院又批准设立了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和规划面积6.88平方公里的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2007年9月24日国务院的批复,洋浦保税港区设立在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内,规划面积9.2063平方公里,实行封闭管理,至此,我国保税港区达到四个,实现了长三角、环渤海、华南地区的布局。
在面临新的挑战方面:
第一,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因素趋于复杂。近年来,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全球经济失衡与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泡沫一直是人们担心的全球经济隐患,从2006年开始,其负面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国家和区域间贸易壁垒和磨擦增多、恐怖活动以及重大灾难事件等对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非常不利。毫无疑问,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风险,必然会带来贸易增幅下降,也将对中国港口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二,加强国际港口业间的合作与互动,形成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的世界港口体系任重而道远。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展,国际间货物运输需求不断提高,船舶的专业化、大型化、现代化趋势日趋明显,对港口的航道、设施设备和作业效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国港口业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效显著。但全球港口发展很不平衡,专业化泊位不足,港口间基础设施条件及作业效率差异较大,因各种原因造成船舶压港是有发生,不仅影响了航运企业的营业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也对相关港口的发展产生制约影响。
第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使东西部港口发展不均衡。相对于东部较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原因,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内河港口建设的需求不足,港口管理体制不完善,投融资方式单一,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造成港口基础设施等级低,工艺技术落后,东西部港口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确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内河航道升级和船型标准化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港口建设和老码头的更新改造步伐,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和发展后劲使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航道、船舶的升级相适应是面临一个重要课题。
港口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战略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港口的发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努力促进和加快港口业的发展。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促进港口可持续发展。
我国港口行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得益于来自境内外投资的大力支持。近几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拓宽与国际社会在航运、港口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信息沟通平台。根据胡锦涛主席的倡议,中国交通部于今年6月在宁波市成功召开了APEC港口服务网络研讨会,为创建亚太地区港口与相关行业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中国政府在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投资交通设施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宏观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扩大政府间国际海运合作,为具有优势的港航企业、施工建设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开拓海外市场创造条件,鼓励、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和服务。我们在港口建设与发展方面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真诚、务实的态度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增强合作的紧密度,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加大港口结构调整力度,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船舶专业化、大型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对我国港口结构优化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好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需求,搞好港口的改造升级。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明确责任,组织实施好港口行业规划,做好本地区港口布局规划和港口总体规划的编制和细化工作。要积极参与、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行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运输规划、水资源利用等的衔接。认真扎实地组织实施《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等国家规划,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加大投入,严把质量关,增加项目储备。
第三、加快中西部地区港口建设步伐,与发达地区携手并进。
根据中央确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更加关心中西部地区港口(尤其是内河港口)建设,制定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航道升级计划相配套的港口布局规划。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拓宽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加大老港口的更新改造和新港口建设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有实力的港航企业到中西部投资港口建设,以先进的理念、技术工艺和管理方式带动欠发达地区港口业发展,更好地发挥出内河港口对沿海港口的货源喂给功能,使该地区港口发展与区域经济和发达地区港口的提升相互促进,
第四、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港口市场的监管。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国政府对港口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了港口下放,政企分开。各港口城市把港口作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港口规划、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此外,政府部门在继续深化和完善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港口管理法规体系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和完善市场诚信体系,依法加强市场监管,规范规费征收行为,严格收费标准,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为港口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五、坚持“科技兴港”,加快技术进步。通过科技创新和加强国际间港口的技术交流合作,突破技术瓶颈,提高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当前有必要重点研究智能港口系统、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港口资源与安全环境评价系统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通过科技进步和改进操作模式,提升港口功能,充分发挥港口综合服务能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健全集疏运网络。
第六、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港口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是港口发展的关键,要转变观念,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筹划、超前打算”的人才工作原则抓好港口才队伍建设。要实施好《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人才工作规划》,创新人才机制,优化人才环境,提高人才素质。加强和支持院校、科研单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人力资源支持保障体系。
新世纪,世界港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各种挑战,中国政府和港口行业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继续加强与各国、各地区政府和港口友好交往与合作,谋求共同发展。我们热忱欢迎海内外各界朋友来共同参与中国港口的建设与经营,我们也将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国港口企业到海外参与投资和经营,共同推进世界港口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