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的战略任务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港口发展也已经进入了战略机遇期和历史性转折期。港口是提升城市功能,整合市场资源,扩大对内对外开发开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基础,常熟港要抢抓机遇,加快港口功能的转型升级,实现战略调整,推动港口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常熟港实现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常熟港自1996年开港以来,港口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港拥有各类泊位5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23个,2013年完成吞吐量7202万吨,其中外贸1190万吨,集装箱36.6万标箱。常熟港已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组合港之一,同时也是集装箱支线港,截至目前,常熟港累计开辟航线61条,其中件杂货班轮22条,集装箱班轮39条,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265个国际港口通航通商。形成了纸浆、木材、钢材、石化产品等特色货种,是长三角区域进出口钢材、木材等货物重要的中转港和华东地区最大的纸浆及新西兰原木集散港口。面对取得的成绩,我们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公用码头少、货主码头多;二是大码头少,小码头多;三是码头业主散,做大做强难;四是物流业尚处在传统模式,与现代物流业有巨大的差距;五是深水岸线资源紧缺,专用航道水深不足。以上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常熟港的进一步发展。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揭牌成立,对上海、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上海自贸区以政府简政放权为根本,建立负面清单并不断缩减清单项目,推行“法无禁止便可行”,同时配合以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形成更广泛的自由市场。上海自贸区立足的发展基础是货物转口贸易,可以推动长三角区域发达的出口加工业升级,而腹地的安徽、江西、两湖、川、渝等省市制造业和对外贸易也在快速发展,都为上海乃至长江沿岸港口和航运业长期稳定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作为与上海港相邻的常熟港,要及时吃透自贸区核心政策内容,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拓展服务对象,完善服务功能,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对港口的更高要求。
随着长江12.5米深水航道今年可上延至常熟以及铁黄沙整治一期工程的开工建设,为常熟港接下来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提供了可能。根据初步规划研究,铁黄沙圈围北堤外侧深水近岸,后方陆域开阔,可建设4个5-10万吨级泊位、12个3-5万吨泊位,围堤内侧可建设1000-10000吨级通用泊位30个,实现江内中转运输功能,而在泊位区后方圈围的约2万亩土地可作为港口物流园区和临港工业区。
在“依托黄金水道打造新的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国家政策的引领和指导下,常熟港正着力推进长江游轮母港基础设施建设。长江客运专委会将为常熟港游轮码头基础设施建设、沿江旅游项目策划和经营管理等从政策、技术等层面给予支持和指导,把常熟港旅游码头作为苏南地区唯一停靠点,把常熟港发展成为华东地区长江游轮母港,常熟港将从一个货运为主的港口发展成一个客货运功能完备的现代港口,这也将为常熟港接下来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实现转型升级战略目标的措施
常熟港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是港口业务和核心竞争力的转型升级,要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大力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争取货源为港口吞吐量服务向港口为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服务转变;二是由主要依赖港口优势向依托港口优势最终形成区域物流链的整体优势转变;三是由直接为地方经济创效益向拓展地方服务业发展转变。
1.加强港口资源规划整合
一是要做好未利用岸线的规划管理工作,以港口开发吸引相关产业向沿江地区集中,服务后方腹地经济和临港工业的开发。我们要重点研究做好《铁黄沙作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坚持深水深用、集约使用、有序利用的原则,做好岸线的布局和功能划分,从源头上去同质化。
二是充分挖掘已用岸线资源价值。港口的功能升级归根结底是依托码头单位转型升级,要扎实推进已建码头加固改造和升级改造工作,不断满足船舶大型化要求;同时加强码头整合,整体提高岸线资源的利用效率。
2.建立现代港口物流体系
一是建立物流基地。依托常熟港现有的纸浆、原木、钢材、化工品等特色货种,形成标准化业务操作和定制化解决方案,构建现代物流产品的服务体系,并逐步向高端化、综合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拓展港口物流的发展空间;坚持港口的核心地位,努力打造“融合之港”服务品牌,发挥好港口的区位、业务、资源等各项优势,吸引企业来常设立物流和加工基地;要加快保税港区和物流园区规划建设,降低相关产业物流成本,营造更加全面物流服务,确立港口竞争优势。
二是拓展港口物流功能。目前常熟沿江地区的电力、钢铁、造纸、化工、整车和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已初具规模,要注重研究临江产业和港口物流的紧密合作。特别是汽车产业,要谋求仓储、保税、运输、交易、维修保养等全方位物流服务,以服务提升产业优势;深入推进贸易服务功能,纸浆、木材、化工品等已有一定规模,要从简单装卸仓储进一步提高到兼具贸易性质,逐步实现资源配置结构向码头运输体系转变,业务板块结构向多业并举转变,发展要素结构向物流链延伸转变,形成规模、质量、效益三者互促共进的发展新局面。
三是建立物流信息网络。注重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生产作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资源配置优化方面的优越性。我们要根据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以及省、苏州和常熟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推进常熟电子口岸建设和常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手段促进信息流与物流的融合,降低物流成本,创新区域物流管理及服务模式,全面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
3.体制机制创新与政策支持
以物流产业为核心,建立有利于常熟港口物流整合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吸引战略伙伴加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政府引导,不断完善规范市场环境,实现企业平等竞争。政策方面,要在注入资本金、帮助企业融资、与政府联合合作、协调查验部门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争取上级部门在土地出让、财政补贴、土地审批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在开展多式联运、税收减免、基地建设、物流信息化基础建设、通道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4.打造绿色生态港口
以绿色观念为指导,积极推进环保健康、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港口建设工作,将“港、人、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环境理念渗透到港区建设发展和与作业相关的各项行为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港口经济活动的资源使用率,提高港区环境管理水平,改善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港口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一是加强绿色循环低碳港口技术、设备、工艺和操作措施等科技成果的宣传活动,引导港口企业推广应用;二是优化港口能源结构,鼓励和支持港口企业开展节能改造,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积极推动绿色港口建设;三是积极推进件杂货码头轮胎吊和汽车吊“油改电”以及港区水平运输车辆(集卡)的“油改气”技术改造,顺利推进常熟港节能减排工作开展。
5.推动试行常熟口岸“三个一”通关模式和“三互”机制
“三个一”通关模式是对“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简称,“三互”机制指的是口岸管理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2013年12月1日,江苏省“三个一”试点工作开始实施,确定太仓、张家港、连云港为三个试点口岸,今年一月,常熟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研究,认为“三个一”试点虽然没有安排在常熟口岸实施,但常熟港也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对接通关便利化需求,积极探索和推动“三个一”和“三互”机制在常熟口岸的施行。为此,设想成立常熟口岸“三互”、“三个一”工作领导小组和业务工作小组。在“三个一”试点工作方面,根据省确定的三个货种(废纸、矿砂、煤炭),结合本港实际,确定常熟港理文造纸有限公司进口废纸为“三个一”试行货种,以常熟电子口岸平台为载体,通过流程再造,实现“三个一”工作模式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适时推广至其它货种;在“三互”机制创新方面,以部门与部门之间两两合作为先导,以常熟电子口岸平台功能拓展完善为基础,实现海关、国检、海事、边防、港口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在此基础上,通过双方或多方合作,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目标。
(常熟市政府口岸办公室(常熟市港口管理局) 陶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