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南通港发展迅猛,所取成绩有目共睹。作为处在港口管理前沿的市级港口管理部门,如何在港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履行管理职能,更好地为企业和码头单位服务,促进港口科学发展,南通市港务管理局作了有益的探索。下面记叙的是他们加强港口管理,为港口企业和码头单位服务的几个片断。
为减负——建设公共基础设施
从事港口的人士都知道,类似锚地、航道等公共基础设施是港口发展的基础,基础打好了,港口发展就快,基础不好就可能成为制约港口发展的“瓶颈”。《港口法》规定,政府要有必要的资金,用于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而多少年来,这一条远远没有落实,锚地、航道等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大多由港口企业承担。有人形容,企业拿着自己的钱,去种政府的地。面对这一现状,南通市港务管理局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该企业办的事,政府要放手让企业去办,该政府办的事,政府管理部门也一定要办好,不能推托给企业。
营船港航道是南通开发区水域的主要航道,原来是由开发区沿江企业出资建设的一条企业专用航道。近几年,随着开发区的迅猛发展,营船港航道内已建和拟建的泊位16座,其中万吨级以上已达8座。当初设置的航道等级明显偏低,不能适应船舶日益大型化的趋势。为改善开发区投资环境,促进沿江开发,南通市港务管理局积极筹资改扩建营船港航道。将15.7公里的航道分为三段,分别航行5000吨级、1万吨级海轮和3万吨级以上油轮,5万吨级海轮也可乘潮通航。营船港航道改扩建后,惠生重工等一大批大型项目纷纷建设5万吨级深水泊位,航道内原有的老码头也陆续升级改造。码头单位说,营船港航道改扩建既减轻了企业负担,又使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几年中,南通市港务管理局先后筹资上千万元建设了南通港海轮锚地、危险品锚地、如皋港锚地、洋口港锚地等4块锚地,改扩建了天生港航道、洋口港航道等3处航道,南通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码头单位交口称赞。
为提升——扩充码头通过能力
随着长江口航道整治工程的顺利推进,长江深水航道水深达10.5米,2.5万吨级海轮全天候通航,5万吨级海轮也可乘潮而入,这给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南通港发展带来极好机遇,港口企业纷纷提出了码头扩容升级的要求。
南通市港务管理局按照科学、安全、合理的原则,认真做好码头靠泊能力的核查,既注重运用相关理论和数据进行科学论证,又注重运用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对码头结构、水域状况、导助设施、自然条件等进行实事求是的核查。建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南通港405泊位,原靠泊能力为2.5万吨,后经多次改造升级,提高到5万吨级。从2001年开始,405泊位已经成功地安全接卸15万吨级以上船舶140艘次,形成了一整套科学严谨的安全进出港航行靠泊方案和应急预案,并委托权威设计单位编制了码头靠泊能力论证报告。南通市港务管理局组织专家核查了一系列相关数据,对论证报告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初步同意405泊位靠泊能力提升到15万吨。经过南通市港务管理局的一系列工作,和原设计能力相比南通港靠泊能力有所提高的沿江码头有10多座,南通港“胃口”大长,码头靠泊能力大大提高,为叫响“大船品牌”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发展——开辟新的岸线资源
近几年,南通强势推进沿江开发,岸线成为到处抢手的“香饽饽”。而深水岸线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目前,南通港深水岸线资源已所剩无几。为推进可持续发展,南通市港务管理局把眼光瞄向了经久不变的江中沙洲,横港沙规划利用就是南通沙洲开发的部署之一。
横港沙位于长江南通段如皋沙群水道下段,是浏海沙水道与天生港水道之间的一个沙洲。南通市港务管理局委托河海大学等科研机构对横港沙规划利用进行研究,提出了5个方案。根据河海大学对横港沙开发利用的初步研究,横港沙圈围后将形成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陆域和13公里左右的深水岸线,码头建设等级皆在5万吨级以上;沙洲右岸还可形成10公里左右的中水岸线,码头建设规模也可达到7000吨到10000吨级。为了促进天生港水道中段开发利用,还将首次在长江沙洲上开挖一条运河。
横港沙研究开了长江沙洲利用之先河,更新了人们原有的建港观念,给南通所剩无几的深水岸线带来了一片新天地。除横港沙以外,南通市港务管理局还着手洪北沙、新开沙和新通海沙等另外3处沙洲的开发利用研究,力争为南通开辟更多的新的岸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