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科技产业“双向奔赴”,激发港口“创新聚变”——港口科技创新大会在宁波召开
发布时间:2025-05-28 14:59:24      

2025年5月27日,以“培育壮大港口新质生产力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的港口科技创新大会在浙江宁波召开。大会由中国港口协会主办,中国交通报社、《港口科技》杂志社联合承办。会上,300余名来自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科研院校及港口企业的专家学者、嘉宾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分享港口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理念与成功经验,并就如何培育壮大港口新质生产力,以及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机遇、新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浙江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陶成波

浙江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陶成波在致辞中表示,浙江海港建成全球规模领先的远控自动化设备集群港区,实现港口作业全流程自动化,大幅提升生产运营效率;迭代“四港”联动云平台,实现多式联运资源的智能匹配与高效调度;推出“智序港城”服务平台,构建港城共融生态圈;布局港口“风光储氢”一体化能源体系,建成国内首条市场化规模化集卡绿色运输线。

中国港口协会会长,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顾金山

中国港口协会会长,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顾金山在致辞中建议,港口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健全研发机构,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注重成果总结,及时形成标准;鼓励港口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技术转让、许可使用、作价入股等多种方式,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 祝振宇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祝振宇在致辞中表示,我国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世界级港口群基本建成,依托港口群和主要干线航道形成的经济带、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

“人工智能+”实现港口产业能级跃升

今年,DeepSeek掀起“科技风暴”,成为热议高频词。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等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人工智能带动下,包括港口在内的交通运输行业面貌加快焕新。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创新发展处副处长 赵晓辉

会上,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创新发展处副处长赵晓辉在政策解读时介绍,人工智能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关键动力。交通运输部正全力推动“人工智能+交通运输”行动,将聚焦港口集疏运等典型应用场景,加大试点示范密度,营造“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浓厚创新氛围。

在上海洋山港,大型装卸作业设备在百公里外亦能智能远程操控;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仅需5分钟即可有序排列2.4万个标准箱;在宁波舟山港,无人集卡沿着北斗卫星导航在堆场与岸桥之间快速穿梭;在厦门港,数字孪生港口系统对港口运营精准预测与智能调控……记者在会上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已在我国港口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显著提升港口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柳长满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柳长满说,上海港依托重大项目打造行业大模型平台,研发了码头全域多场景协同多智能体系统;推进智能重卡规模运营,实现临港集疏运中心—东海大桥—洋山港稳定可靠安全的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开展有条件自主航行和减少配员的智能化试运营,让智能船舶在智慧海洋中远航。

厦门海润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蔡永丰

厦门海润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永丰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下,码头实现大车智能防撞、大车行走纠偏、智能集卡定位、吊具智能防摇、自动着箱等功能,使龙门吊成为一个具有多重感官的“全能选手”,最大程度解放传统码头作业模式中对人力的高度依赖。

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常务副总经理 吴宇震

相比于集装箱、干散货码头,件杂货码头的自动化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常务副总经理吴宇震介绍,他们首创基于人工智能识别动态切层的电子船图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动态扫描、实时感知绘制船图,在船舶靠港时同步智能识别生成货物信息,为散货、件杂码头自动化奠定数据基础。

舟山鼠浪湖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学素

在自动化、智能化加持下,孤悬外海的宁波舟山鼠浪湖码头成为全球目前唯一具备双40万吨船舶离岛作业能力的全流程智能散货码头。舟山鼠浪湖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学素介绍,2024年,码头全流程自动化作业量占比达85%,一线人员减少18%,生产质量提升10%。

华为物流与仓储智慧化军团副总裁 邱士奎

得益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港口行业日益关注生产和经营管理协同。华为物流与仓储智慧化军团副总裁邱士奎介绍,华为正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应用,助力港口企业升级其物流数字化基础设施,实现人、车、货、场、单等全要素的互联互通,有效打破数据孤岛,从而构建一个安全、可靠且全栈自主可控的码头数智化平台。

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激活全链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事实确实如此,港口科技创新靠的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

本次大会,港口行业“政产学研用”各界代表齐聚一堂,搭建了宝贵的交流合作平台。场内,大会发布了大批港口领域科技成果,多位来自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登台推介最新成果。会外,大会同步开设港口科技成果展区,展示了数十项港口创新产品,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动态模型”等标志性展品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看。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 柳鹏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柳鹏在会上介绍,该院牵头国家重点项目研发的船舶智能航行系统在1艘沿海集装箱船上部署,完成超1000航次、5万多海里的智能航行;研制的传统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改造方案,成功应用于厦门海润、海天等多个传统集装箱码头。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开发处处长 蒋文新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开发处处长蒋文新说,由部天科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沿海大型港口群航道设施智能化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创新成果。核心成果已在天津港航道完成20万吨级和30万吨级实船验证,充分展示了其技术先进性和工程适用性。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 初北平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初北平建议,构建海事数据生态创新产学研共同体,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海事数据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实现海事数据的标准化,为全球海事行业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和格式;建立海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利用,促进产学研各方的信息互通。

本次大会不仅是港口领域“产学研用”的深度对话,更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开花。会上,中国港口协会、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5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各方将充分发挥各自核心资源优势,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活动交流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进一步深化港口“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长三角智能航运发展报告发布

本次大会,由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长三角智能航运发展报告(2024)》重磅发布。报告指出,我国已形成多个世界级港口群,在自动化码头建设和改造方面成果丰硕,应用规模、技术水平和装卸效率均位居国际前列,已建和在建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基本掌握了自动化码头设计建造、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管理全链条的关键技术,在一些技术领域实现了“部分领跑”。上海港、青岛港等实现码头生产管理操作系统自主可控。

中国港口协会秘书长 丁莉

自动化轨道吊全自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自动驾驶赋能的大型集装箱港口智能集疏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会上,中国港口协会秘书长丁莉宣布2024年度中国港口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公告,各获奖成果展现出港口行业多元且深入的创新变革趋势。可以看出,我国港口正从部分自动化到全流程智能化,正从引进国外技术到全部自主创新,科技创新不断跑出“加速度”,加快实现“中国造”。

中国港口协会 徐国毅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建设世界一流港口任重道远。”正如大会主持人、中国港口协会徐国毅所言,希望各位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将今天的交流成果转化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实际行动,深化合作、携手共进,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港口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协首席决策咨询专家徐祖远,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何建中,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祝振宇,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创新发展处副处长赵晓辉,交通运输部原总工李天碧,交通运输部原安全总监李国平,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单红军,天津港(集团)董事长褚斌,山东省港口集团总经理李奉利,上海海事大学原校长黄有方,郑和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书斌,武汉理工大学学科首席教授曹德胜,中国港口协会原常务副会长陈英明等出席会议。

颁奖现场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