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铜陵金洋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船舶制造现场,一艘3000吨级散装化学品船的船体建造已经完成,工人们正在对船舶相关设施进行最后处理。“这艘船长84米、宽14.4米、最大高度18米、型深4.4米,是内河散装化学品船中最大的船舶。”铜陵金洋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惠然介绍说,该船于今年3月起开始建造,目前船体建造已经完成,再经过外壳除锈刷漆,8月初便可以下水。据了解,今年金洋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共承担9艘3000吨级的散装化学品船舶制造任务,上半年已经完成了5艘。
“铜陵每年有超过400万吨的危险化学品要外运,以前主要依靠外地船只进行运输,现在我们通过强化船舶制造、加强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建设硫酸运输专用码头等举措,提升铜陵本土企业运力,这对我们实现市货市运、发展水运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市港航局船舶检验科负责人说。
提升水运能力是加强港口建设、发展港口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港口吞吐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市港口吞吐量位列全省前三,而港口自有运力却排名全省倒数,与港口吞吐量不相匹配。因此,加快水运能力提升也是实施“港城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环节。面对“港口企业多而小,缺少龙头企业;水运企业小而少,缺少市场话语权”的实际情况,近几年我市通过打造船舶工业基地、大力培育水运市场、坚持“扶优引强”、提升航道等级等举措,着力提升水运能力。
在“扶优”上,我市重点扶持5万载重吨以上的水运企业,提升水运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开展银企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担保抵押方式和金融产品、组织行业协会建立互助融资基金等方式,解决水运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引强”方面,通过积极“走出去”招商引资和加快与宁波港、连云港港对接等方式,促使大型企业在铜陵落户,全力向“江海联运”梦想迈进。与此同时,在航道等级化建设上,今年将完成东港公用航道试运行验收,并按照“省市共建”模式,推进顺安河三级航道省级工程尽快实现开工;同时加快实施“智慧港航”二期工程,深化落实“三互”大通关改革,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力促水运运力跨越式提升。
“通过一系列举措,近几年我市港口吞吐量和水运运力都有了大的提升。”市船东协会副会长徐劲松介绍说,目前市船东协会拥有会员单位47家,其中运力10万吨以上的企业2家,规模以上的企业18家,总体水运运力已经由2013年的58万吨提高到现在的近80万吨。据了解,去年市政府出台加快港口经济发展若干意见政策,我市“扶优引强”举措已经取得了积极效果,2007年进入我市的安徽诺普水运公司,由最初只拥有3艘船舶、运力极为不足的情况,发展成为拥有13艘船舶,其中万吨以上的船舶4艘,总运力超过10万吨,主要服务于大中型企业的规模龙头企业。同时,通过“引强”成功引进了铜陵运顺实业有限公司、铜陵顺辉实业有限公司两家江海联运企业,这为我市进一步提高水运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将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外地有实力的企业;同时对内继续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确保年底实现总运力80万吨,力争达到100万吨的目标。”市港航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