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下午,铜陵日报社《全媒体“两会”时刻》“代表委员访谈”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港航(地方海事)管理局局长肖尚俊,列席会议的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张和成,市人大代表、铜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强,市人大代表、郊区大通镇镇长翟刚,市政协常委、致公党铜陵市委副主委王晓斌等5位嘉宾做客铜陵新闻网“两会”现场演播室,围绕倪玉平市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城乡一体、产城一体、港城一体化进程”,“尽快实现亿吨大港目标”,热议临港经济发展。
市港航(地方海事)管理局作为职能部门,在临港经济发展中责任重大。肖尚俊说,长江铜陵段是我市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发展临港经济是我市抓住长江经济带机遇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港口经济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个目标、四大举措”。一个目标就是要跨越发展,把铜陵打造成亿吨大港,使铜陵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节点城市,把铜陵港打造成区域性综合枢纽港。四大举措即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修编铜陵港总体规划,编制重要港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二是强力推进港区环境整治,提高黄金岸线的利用价值。三是强力推进港口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打造四大港区。四是以创新理念,组建新的港口集团,用港口集团平台加大招商力度,与发达地区大港联合,带动铜陵港的跨越式发展。
张和成说,临港经济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契合了我市转型发展实际。我市发展港城一体有两大优势,一是铜陵港口货运吞吐潜力巨大。铜陵有60多公里的岸线,其中深水岸线有24公里。发达地区一米岸线年吞吐能力达一万吨,按此计算,我市应达到2.4亿吨,而我市去年仅有5900万吨,潜力巨大。二是铜陵作为皖中南中心城市,经济腹地很大,周边地区对水运市场需求旺盛。按规划,到2020年,铜陵港将建成亿吨大港。在规划编制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市港口存在布局不合理,小、散、乱现象普遍,生产岸线与生活混杂,港口码头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发展临港经济,首先要在调整港口布局,提升港口能力和港口集约化、服务水平上下功夫。规划部门将协调港口与城市生活、生产的关系,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推进港口相关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
发展临港经济,企业是主体。王志强说,铜化集团占有我市近七分之一的港口岸线资源。目前,铜化集团主要在码头设施的提升和建设上做工作,提出了规划,明确了各码头的功能定位,逐一进行提升。同时,按照转型升级要求,提出长远规划,开始实施项目,如“圈区建设”已投入2亿多元,建成了金属再生园一期,正在申报国家一类口岸。
发展临港经济要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项目入驻。翟刚说,大通镇政府要做好三件事,一是配合相关部门把现有的小码头、非码头设施拆迁整治到位;二是通过清、拆等手段,清理港口码头周边环境,营造良好招商氛围;三是把港口码头和大通地区其他旅游休闲项目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
王晓斌建议,要对我市已开发的港口岸线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岸线利用效率,完善港区功能。加快跨江发展步伐,建设江北港区。王晓斌说,市港航(地方海事)管理局对未来3至5年港口建设进行了认真谋划,计划投资项目20个,投资额达106亿元。其中今年计划的项目有9个,投资额达30亿元,有10个万吨泊位。大家都期待临港经济跨越发展时代的到来。
记者在会上还采访了对此问题十分关注的马克和委员,马克和认为,就目前发展来看,铜陵的港口规模比较小,港口周边所形成的经济圈的辐射范围也比较小,最重要的是如何把铜陵港做大做强,只有做大做强之后才能想办法让铜陵港通过融资手段上市,然后再围绕港口发展周边产业,形成临港经济圈。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好临港经济圈,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这样临港经济发展才能做好。
(朱国庆 方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