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马鞍山港各项指标“低开高走”,实现逆势上扬,吞吐量突破8000万吨大关,全年港口吞吐量累计完成8100.86万吨,同比增长8.17%,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1.45万标箱,同比增长61.9%。外贸货运量完成1244万吨,同比增长11.8%,占全省总量的70%。创开港以来历史最好成绩,位居长江内河主要港口第5位。
2014年,马鞍山市港航管理局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机遇,积极发挥市建设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办公室的牵头作用,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服务全市转型升级。一是开展老码头提升等级,投入近亿元,将马钢、长江港口、万能达电厂等企业码头的靠泊能力由5000吨级提升到2万吨级。随着靠泊能力大幅提升,大吨位船舶频繁到港,降低了物流成本,缩短了装卸时间,提高了港口竞争力。二是港口建设全面提速。总投资5.1亿元、可停靠2万吨级船舶的我省江北唯一的万吨级深水港码头——郑蒲港一期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投资近20亿、新增通过能力2200万吨的10个新码头通过市港口岸线开发利用管理委员会审核,正在加快建设工作;投资3.5亿元的慈湖综合码头建设快速推进;完成郑蒲港锚地建设;开展支流航道维护疏浚工程。三是扩大港口对外开放,举办中国长江经济带首届港航发展座谈会,大幅提升了马鞍山港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研究制定了《马鞍山鼓励港口和口岸发展奖励暂行办法》,对符合条件的航运企业、生产和贸易企业等实施奖励,极大促进了外向型经济发展。依托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机制,马鞍山口岸与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的相关口岸形成了良好合作机制。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建设被写进长航局《2014年度合力推进长江安徽段航运发展座谈会纪要》,上升到交通运输部长江航运发展层面的支持。四是规范行业管理,出台了《马鞍山市使用港口岸线前置联合审核办法》,对规划范围内的港口岸线(含水域、陆域、滩涂等)使用实行前置联合审核,严格保护港口岸线资源。开展通航岸线使用情况调查,摸清家底,坚持“四联并举”,遏制港口违建行为38例。确保行业数据客观、全面,将港口统计工作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督促港口码头建立健全日、船次作业台账和月统计报表上报制度,做到应统不漏。五是优化社会服务,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建设,落实惠民措施,促进航运市场新陈代谢。深入港口、航运、造船企业调研,积极搭建银企服务平台。辖区驷马山干渠、滁河等河道狭窄,以往货运高峰期船舶经常堵档,耽误货运时间,为此市港航局一方面积极争取资金疏通航道,一方面强化现场监管和疏导,使和县、含山的石子、水泥发运量大幅上升,全市主要货种水泥、矿建材料、煤炭增长较为强劲,同比分别增长27.3%、26.4%、14.6%。六是强化智力支撑,多次邀请到国家部委的权威专家和知名学者来马参加港口总体规划、江海联运中心专项规划等评审会议,为江海联运、转型发展献计献策;加强港口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做好人才服务工作,打造港口经济人才库。
进入新年,马鞍山市把“以港兴市”上升为全市发展战略,该市港航管理局积极部署,立足新起点,进一步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速建设江海联运中心,全力推进“以港兴市”发展战略,力争开创港口经济发展新局面。
(马鞍山市港航局 汪军 周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