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地处由海进江内河第一港,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坚实的经济基础,市委、市政府围绕“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目标,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机遇,提出“打造江海联运枢纽中心”的发展战略。今年以来,《马鞍山市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发展规划》、《马鞍山港总体规划(修编)》相继通过国家部委审查,江海联运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明确思路,实施“八项工程”。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江海联运中心建设领导组,并下设办公室(市港航管理局)。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即:实施信息工程,打造“智慧港口”;实施畅通工程,打造“到马即海”新格局;实施通关工程,打造上海——马鞍山通关一体化;实施要素工程,打造资源配置市场化;实施引智工程,打造港口经济人才库;实施合作工程,打造组合港;实施升级工程,打造港口航道升级版;实施承接工程,打造临港产业新体系。围绕“八项工程”,制定了30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全市相关单位和部门,按序时进度稳步推进。
二是建设“一基地四园区”,做大临港产业。建设以港口物流基地、钢铁生产交易产 业园、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交易产业园、绿色建筑装饰材料生产交易产业园和电子信息生产交易产业园为内容的“一基地四园区”。旨在培育打造5个千亿元级的特色服务业基地,为江海联运中心建设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
三是开发“郑蒲港”,打造安徽的“北仑港”。规划投资100多亿元,建设1万吨及以上泊位26个、5千吨级泊位11个、3千吨级泊位14个、1千吨级泊位9个,可实现年通过能力1亿吨,在港区先后建设临港工业园、综合物流园。
四是举办中国长江经济带首届港航发展座谈会。在交通运输部指导下,由中国港口协会主办的中国长江经济带首届港航发展座谈会在马鞍山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权威专家、知名学者、大型企业代表260余人齐聚港城马鞍山,围绕“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江海联运”的主题,深入探讨长江经济带背景下的港航发展战略,会议取得丰硕成果。
五是打造智能化、网络化综合交通。深入调研,制定方案,建设集先进性、综合性、专业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港航综合信息平台,创全国一流水平的“智慧港口”。建设立体交通,一大批集疏运道路正在全力推进,其中北沿江铁路及马鞍山市5条过江通道,已列入国务院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六是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在安徽省率先开展老码头升等工作,将马钢、长江港口、万能达电厂等企业码头的靠泊能力,由5000吨级提升到2万吨级。10个港口建设项目通过市岸委会审核,将在近期全面启动,总投资约15亿元,预计新增货物通过能力2150万吨/年。谋划编制投资额近20亿元的三年航道建设计划,推进重要支流航道疏浚维护和升级改造。
七是优化政策环境。依托郑蒲港,积极申创综合保税区。加强大通关建设,马鞍山市被安徽省确定为加快推进口岸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试点和“三个一”信息系统开发的试点城市。出台《马鞍山鼓励港口和口岸发展奖励暂行办法》,对符合条件的航运企业、生产和贸易企业等实施奖励。
八是走港口岸线资源集约化管理之路。建立港口岸线使用前置联合审核制度,对马鞍山港规划范围内的港口岸线(含水域、陆域、滩涂等)使用实行前置联合审核。率先探索岸线有偿使用机制,通过招投标确立了马鞍山市岸线评估机构,对长江港口岸线资源进行评估作价。制定《马鞍山港口岸线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将对全市占用岸线行为开展集中治理,实现“腾笼换鸟”。
九是实施“无水港”战略,发展游轮经济。扩大港口经济腹地,变“在家等货”为“上门接货”,积极争取在郑蒲港召开“揽货现场会”,打造全程物流,强化港口枢纽功能地位。充分利用马鞍山市历史文化禀赋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加快游轮码头建设,大力发展游轮经济。
十是深入贯彻国务院《指导意见》。深入学习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收集整理李克强总理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分析对马鞍山市带来的机遇和影响,市港航局主要负责人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进行解读。市主流媒体纷纷开辟“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机遇,打造江海联运枢纽中心”的专栏,深入持久宣传,凝聚共识,推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