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驳分公司是镇江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的主要生产性公司之一。(以下简称轮驳公司)主要从事协助进出港海轮靠离泊、过往海轮护航、水上船舶(设施)拖带、沿江船厂成品船进出船坞等作业,同时提供船舶出租、修理、淡水供应、船员接送、油污水处理等生产、经营业务。同时,公司还担负着维护港口水域安全、水上搜救、抢险及外事接待等社会职能。
公司现有机动船舶11艘,总功率16266KW,其中全回转拖轮5艘(第6艘全回转拖轮在建),拖消两用拖轮1艘,水上基地6处。公司现拥有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精湛的船员队伍,目前在册职工406人,其中船舶专业技术人员170名。
近年来,轮驳公司一直在管理提升、技术改造上做文章,通过在耗能上做“减法”,在效益上做“加法”,公司采取多项举措,在燃油、水、电成本管控方面,摸索出一条降本增效,绿色发展之路,在这份节能减排、绿色低碳令人满意答卷背后,无一不饱含着轮驳人勤劳与智慧的汗水。
“长江港作拖轮节油操作法”的诞生
长江港作拖轮节油操作法是轮驳公司船舶驾驶人员和生产调度人员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结合港作拖轮生产特点,总结提炼而成的行之有效的拖轮节油操作法:合理用车,双机单用,经济转速,经济航路,借潮航行,合理系缆,统畴计划,实时监控。
该项操作法从理论上涉及三方面的原理:在船舶操作方面,利用潮汐涨落现象、主缓流流态分布以及拖带力矩最大化原理实现节油。在操车方面,根据主机转速的变化、船舶航速与船舶耗油量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主机最佳工况的范围,采用经济转速、冷车慢行、双机单用、平稳变速等措施实现节油。在船舶调度方面,综合全港生产计划,及时跟踪作业进度,有效沟通协调,科学合理安排拖轮计划;利用船舶视频监控系统、AIS自动识别系统等信息化手段了解作业动态,准确安排拖轮出击时机,减少无效航行时间和无效空车等待时间;根据作业任务信息,选择就近待命,有效缩短航程实现节油。
以5艘全回转拖轮为例,2010年其平均油耗为118公斤/航时,通过节油操作法的推广应用,2013年其平均油耗为104公斤/航时,按全回转拖轮每年总航时8000小时测算,可节约柴油112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2.72吨/年。
长江港作拖轮节油操作法已经荣获市十佳“先进操作法”称号,目前已经在公司全面推广使用。
经济航速,多管齐下控油耗
2012年前轮驳公司采用万元营收耗油率作为考核指标,但该指标存在诸多弊端:不仅每月波动10%-30%之间,幅度较大,而且油耗指标还常受节假日、抢险、护航等众多因素影响。近年公司以AIS和视频监控系统为契机,采用更为贴近实际的小时耗油技术定额进行考核。公司首先参考三年来的船舶运行数据,制定了考核指标,确定3000匹拖轮115KG/小时、4000匹拖轮125KG/小时的耗油指标;船舶测定各档车速下的航速和油耗,通过实际测量,确定了上水时车速600RPM,下水时车速560RPM的经济车速。
经过反复的理论验算,长期实践论证,各船舶得出水面线型在尾倾2°,即首尾吃水差15CM左右时,船舶航速和油耗比例最经济的结论。公司动态检查执行情况,及时提醒船舶随时注意观察,及时调整艏艉吃水,保证充分地燃油消耗。
公司针对不同水位期、不同船型、不同水流、潮水、航道环境、气象、船舶密度、作业计划等情况,结合拖轮马力以及各拖轮单位时间内单放最佳航速与油耗之比,设定了洪水、枯水期船舶上水、下水的最高航速控制标准。生产部则与海事、引航部门加强沟通,利用船讯网了解船舶动态、结合潮汐因素,安排拖轮出发时间,避免等待作业时间。
太阳能供电系统在囤船的应用
公司拥有5处囤船基地,长期抛锚停泊在锚地水域,无法使用岸电,主要依靠船舶自带的发电机组提供。仅2011年,基地用于发电的柴油消耗达24吨,每年光柴油发电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用于发电的ZS1100型号配件供应渠道较少、价格相对昂贵,每年修理费近万元,噪音较大,严重影响船员休息。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
新能源太阳能发电系统较原来柴油发电,具备环保、经济等诸多优势,无疑能缓解上述矛盾。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技术分析、成本及风险分析评估后,太阳能发电系统在和畅洲75M-2基地首先进行试点改造。在安装过程中,采用铅压块固定组合法,将顶棚的玻璃钢瓦拆除,背面安装彩钢瓦,并对原来的支架进行加固将太阳能电池板固定。将太阳能发电系统并和原柴油发电系统对接,使两套发电系统可分别进行供电。
按照镇港囤75M—2用电设备负荷(约2720W)计算, 晴天时,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后将电能存储在电瓶中,能保证阴雨天现有设备两天的正常使用。随着太阳能供电系统在囤船的试点应用,在改善船员生产、生活的同时,有力降低了基地的发电成本,公司已经根据实际情况,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LED灯照明系统改造
灯,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在船舶运用中更为广泛。 船舶上除了在工作场所和舱室内外需要布置各种照明灯外,还有显示船舶航行或停泊状态的航行灯、表示船舶处于某种勤务状态的信号灯、用于灯语联络的闪光信号灯、用于搜索水面的探照灯等。如何精打细算,轮驳人将目光瞄向了船舶照明,在日常的用“电”上动起了脑筋。
公司以镇港囤75M—1为试点,采用更为节能环保的LED移动机械灯取代原来船舶中使用的白炽灯。新照明系统的改造,不仅减少每月需要更换的灯泡数量,降低能耗,还大大延长使用周期,降低成本。更换了LED灯具141盏,应用半年多来,按照每天开启10小时计算,共节约电费2万余元。为了配合管理,夯实基础,公司出台了《轮驳分公司水电管理规定》和《大港工作船码头供电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细节方面入手,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考核,从而控制船舶的运行成本。
“点检”制度的诞生
中医看病和设备检查这两者看似不搭界事物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来探究病根,医治病人,船舶设备检查也有“五勤”(勤看、勤听、勤摸、勤嗅、勤清洁)之法来探查设备状况,找寻设备缺陷和劣化情况,轮驳设备管理人员在此基础上结合设备“点检”提出了船舶设备“点检”新概念,即通过“视、听、嗅、味、触”以及简单的工具、仪器,对船舶设备上的规定部位(点)进行有无异常的预防性周密检查。灵活机动,对设备故障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是它的优势所在。
从以往的“待航检修”到“动态巡检”再到如今的“点检”制度,设备管理正向精细化方向发展。船舶设备点检制度将设备可能发生故障和劣化的地方按其大分类为“部位”,小分类为“项目”,并对项目检查的人员、周期、方法、标准等详细规定,做到设备无大小,全面覆盖。设备管理人员按照“定点、定法、定标、定期、定人”的内容,对船舶设备进行日常、定期点检,特殊仪器进行精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制定设备维修计划和配件计划,预防故障发生,减少了停船时间,延长设备寿命,降低维修费用,充分保证了正常生产需要。此外,公司制定了《设备管理台账》《设备检查管理制度》和《船舶设备维修管理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巩固成果,与设备操作规程一起构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设备管理标准化流程。
建章立制夯基础
公司在对近几年的数据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完善了经济车速定额标准,从细微点滴处入手,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运行成本,出台了《轮驳分公司水电管理规定》和《船用液化气定点供应》等规定,加强物料领用的审批和核准制,从严控制船舶的运行成本。
为了加强成本管理,轮驳分公司采取将燃油成本预控指标细化并纳入考核、细化分解单船成本控制指标、每月进行燃油管理检查分析等,促使成本管理工作纳入常态管理,做到指标到位、责任到位。
在成本管理奖惩激励方面,公司细化措施,加强考核。船舶调度动态监控船舶航速限定执行情况,发现违反及时提醒,并进行考核。加强对油舱油位测量、油报表的审核。每季度抽查船舶柴油库存情况,年底全面调查摸底,每月核对领用、使用数量和库存情况,对账实不符的单位进行严格考核,对消耗相比定额节超10%的单位追查原因。
提升技能巩固措施
从亚林液压锚绞机系统改造(刹车部分)到润滑油技术攻关,从太阳能供电系统应用到LED灯改造再到船舶点检制度诞生,这一系列硬件改造、软件提升的背后,凝结着全体轮驳人的智慧和汗水,也是轮驳人不断自我加压,精益求精,提升管理品质的过程:
公司从2008年开始,举办拖轮驾驶员技术考核和加油技术等比武活动,激发了全体员工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性,提高了员工的整体素质,为后备人才的储备提供平台,一大批青年技术人员脱颖而出。
2012年,5名设备管理人员参加了洋马柴油机大连培训基地培训;114名持证技术船员参加消限培考,21名技术船员延伸航线培考,此外公司还专门成立全回转技术攻关小组,每月定期组织设备交流和技术研讨活动。2013年龙门培训基地轮机技术实训中心正式挂牌, 全年公司送外培训70人次,内部培训2370余人次;2014年组织轮机管理人员进行电气知识培训。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2013年轮驳公司燃油消耗同比下降18.55%,水电费同比下降38%,员工控本降耗意识也有了进一步提高。确保节能成果长效,公司制定了相应的巩固措施:根据实际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柴油考核指标;加强对流量计和计时器等计量仪表校验以及统计报表的监管;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相关专项活动;制定激励政策、长效化管理,充分调动广大人员的积极性,营造全员的节能氛围。2014年,公司在单艘次海轮协靠离耗油率上做文章,在精细化管理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镇江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轮驳分公司 郦元)